江阴本地
创业相关资讯分享交流平台

直采是大佬的战略,创业公司干什么?

直采是大佬的战略,创业公司干什么?

  昨儿,驴妈妈宣布 2016 直采战略,并在发布会上和门票、邮轮、酒店等供应商签订了直采合作协议,实际上就是要绕过中间商角色,将 “资源——中间批发商——平台” 的链条缩短到 “资源——平台”。驴妈妈表示,在休闲度假 3.0 时代,未来行业趋势是自由行、是当地玩乐,而要加码直采力度掌控资源,才能够真正落实产品体验和服务。而接下来,驴妈妈将在门票业务上发挥景域集团优势,并重点将邮轮直采作为战略第一步。

  无独有偶,携程当天下午也发了一则消息,宣布在新加坡成立区域总部,加强当地资源商的合作,并提到在香港和台湾当地收购的旅游品牌,永安旅游和台湾易游网。携程早前收购欧洲四大批发商之一的华远,而最近众信公告表示拟收购华远进行资产重组,背后的猜测是携程将通过华远和众信联手,从而形成零售平台 + 批发中端的战略结构,通过合纵连横来扩目的地版图,携程也直接 + 间接掌控最上游资源。

  看起来 2016年“直采” 成了主旋律,但实际上,这场资源争夺战在 2015 就上演了。

  途牛去年开展直采之时,遭到众信等 18 家批发商联合封杀,后有国家旅游局出面调停双方才和解。而后途牛宣布加大直采力度,据最新数据表示,其全球直采比例占比 30%,其中欧洲地区直采 40%,境内 60%。同程的方式是直接在境外目的地成立合资公司,由自己控股,比如和日本 HIS 成立合资公司,致力于当地资源的整合与采购。

  是的,直采是趋势,看大佬们的下注就知道了

  至于这背后的述求,必然有出于对成本、效率和服务等方面的考虑——理论上来看,去中间化减少加价环节,平台能够有成本优势;缩短链条,用户需求通过 OTA 直接给到资源方,用户在行中也能随走随订;直连资源方,权责分明,用户在行中遇到问题能够及时被解决,能够提供更有保障的服务。

  同时更为迫切的是,中间批发商开始向两端进攻——典型的便是众信,在北美、欧洲多地投资目的地供应商,强化资源弹药,同时也向 C 端迈步,早前收购悠哉(似乎没发挥预期效果),再又投资穷游6 人游等多个入口——OTA 们遭遇链条上的庞大竞争者。总之,在渠道红利消退之时,OTA 们认为要反控资源来提升自身竞争力,因此也有了 “得资源者得天下” 的说法,随着万达、海航等资源型企业入局,这个行业展现出一种强强联合的对抗。

  不过,直采也不易,除了与批发商的较劲,可能还有一些利益博弈和 OTA 的自我变革。

  首先是价格,不一定直采就能够有价格优势。举例而言,像迪斯尼这样的品牌资源方,它不具有渠道依赖的,而且已有的成熟价格体系,不会因为 OTA 能带来更多流量就打破原有的统一定价。放在其他一些供应商身上,他们也会考量其中的利益关系,避免自毁与其他分销渠道的关系。

  站在 OTA 的角度,他们选择直采的对象,肯定也是销得最好、最标准化、最成熟的产品,这就不难理解,集中度最高的邮轮会作为驴妈妈直采的第一步,而个别分散或长尾的产品,想必 OTA 也不会耗费精力去采购。那这里面就有了一个矛盾,就是最具直采价值的,往往最谈不上掌控权(除非是用钱撬动),而作为增量的个性化产品,在现阶段大概还是要经由中间角色来整合。

  趣自游的创始人李力透露,他们澳新地区做了十年,了解一些商家会对 OTA “另当别论”,他们拥有更成熟和人性化的商业观念,比如考虑到 OTA 的用人成本低,对比线下供应商的高成本,所以某些情况下,供应商给到 OTA 的佣金会更低,以此来平衡各分销方的利益。

  另外,据旅游刊的一篇报道,一些供应商为了不形成渠道依赖,保障自身直销的能力,不会给到 OTA 太大的量,比如只有 20%给到某家 OTA,其他的存货会分散到其他平台,这样才不会被巨头 “掐住脖子”。OTA 当然也可以通过砸钱的方式来获得更多排他资源,但同时自己也要担负更多的风险。

  再来是效率,缩短链条不一定提高了整个效率。换句话说,即便是通过收购目的地旅行社,通过他们打入资源腹地,但其实治标不治本。乐派网的 CEO 刘彩麟表示,缩短这个链条后,商品信息上传和维护、后台库存更新、订单处理和服务等成本会转嫁到资源方身上,这也意味着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力成本来为渠道 “打工”,这个过程中的效率也不一定提高了。

  那么本在哪儿?是信息化,一方面是 OTA 的后台架构升级,适配自由行时代的商家操作,另一方面则是帮助这些目的地商家,构建自身运营管理的信息化。其中,途牛提到过,他们自主研发了供应链管理系统 N-booking System,其中有三套重要系统,一个是内部库存管理系统,第二是定价系统,还有产品系统,用以保证供应商产品价格、存货实时更新,预定流程流水线化,帮助供应商了解存货状态和用户偏好。至于帮助商家构建软硬件技术,OTA 能否做这么深入可能还需画一个问号。

  直采这个趋势,还有一段路要走,那么这里面创业公司的机会在哪儿?

  比如说去整合 OTA 巨头不会直切的那部分资源,即更个性化、更 local 的内容,供应商可能是外国本地人,但活动体验既适合本地人,又能让境外游客觉得惊喜。在个性化需求扩大的今天,这种看起来 “小而美” 的发展模式会不会有机会?

  再比如说,去做一些 B 端商家需要,但 OTA 又无暇顾及的脏活累活。像为商家研发移动设备,实现订单管理、对账等功能,这种方式会比较慢,也不会有网络效应,需要一个城市每个国家去 BD,但扮演一个 “送水人” 角色在现阶段或许是能创造价值?

如果觉得文章不错,请分享:江阴帮 » 直采是大佬的战略,创业公司干什么?
分享到: 更多 (0)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,您可以打赏博主或点赞文章,请随意打赏或点赞哟!
 打  赏

评论 抢沙发

江阴创业项目信息分享平台

关于我们联系我们